香港曾經是零售天堂,在這個彈丸之地,有很多不同的中小企從事零售行業,銷售不同的產品。有日用品、食材、五金、藥品、時裝服飾等,琳琅滿目。但是,疫情通關後,有很多零售商的生意額大跌,當中亦不乏已轉型,有網上銷售渠道的公司,連一些物流、廣告、IT公司也受到波及。那麼,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香港的經濟不斷向下滑呢? 本文將一一向大家講解內地平台的擴張如何損害香港的利益,以及這些內地平台如何聯同資本家搶掠香港,亦會向大家介紹內地平台如何操縱網絡輿論。
第一章: 謬誤反駁
謬誤1: 「正值轉型期」才會導致香港經濟差
2025年,有一些對平台經濟、風險資本運作沒有了解的人士聲稱這段時間是「正值經濟轉型期」,但其實有很多公司已經轉型,包括設立網店、或在網上平台銷售,並運用一些新的營銷方式去宣傳自己的業務。而且,零售、批發、代理,並不一定建立網上銷售渠道就可以解決銷量問題,轉型後的競爭亦可能會更加激烈,因為渠道變得集中,宣傳費用會大幅提升,我們舉一個簡單易明的例子: 如果全香港的零售商都在線上賣廣告,那麼線上的廣告費會巨幅上升,導致廣告費比租金、人工更加昂貴,加速業務衰退。因此,經濟轉型其實不是主因,亦不是在2025年才出現轉型期。而且,有很多零售商都指出疫情時的生意比通關後更加好,由此可見是有其他原因導致經濟慘不忍睹。
謬誤2: 內地平台交易金額細,對經濟影響少
筆者可以問你一個問題: 如果客人在內地平台消費了人民幣1000元正,那麼香港經濟損失了多少港幣?
大家都知道,兩地物價不一樣,吸塵機械人在內地可能是3000元左右就以買到高階型號,但香港要7000多8000元,當中牽涉到地租、人工、宣傳費用、物流費用、售後服務等等,所以,如果客人都在內地平台購物,錢就會白白向內地商家流失了。大家作為本地商家,都知道有支出,就必需要有收入才可以填補,如果沒有收入,如何養活本地人? 如何支持社區建設? 如何響影社區號召?
所以,當大家都知道淘寶、京東、拼多多加起來的GMV (gross merchandise value)有每月數百億港元時,那麼香港的經濟可以說是損失近1000億的港幣,而這個金額,絕大多數香港人是不懂算的,因為他們在內地資本家的眼中是多麼的天真。
謬誤3: 內地平台有向特區政府交稅
很多人以為阿里巴巴在香港有公司,所以淘寶就有為香港的淨利交稅,以及有很多人以為這些內地平台,包括京東、拼多多、淘寶等,養了很多香港人,事實上是錯的。大家有試過在淘寶、京東上購物嗎? 他們用的credit card、alipay支付網關,都是出自螞蟻金服、萬里匯或其他旗下的支付網關公司之手,而這些支付網關公司,他們是另一個BR (business registration),是獨立法人,會幫母公司在每一筆交易中收取極低的手續費,例如0.3%,然後餘下的金額則在內地支付在岸人民幣給內地的母公司。這些平台的交易額,是不用課稅。
另外,這些內地平台,並沒有養很多香港人,因為他們絕大部份都是在內地總部辦公的市場部人員,所以並不能為香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,而是搶走香港中小企的份額,然後透過公關說謊聲稱為香港貢獻良多。
內地平台可以做到「以本傷人」的原因
我們經常都會聽到內地平台「百億補貼」等等,他們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操作方式。
起步階段
在京東剛剛起步的時候,創辦人劉強東要四處尋找風險資本去投資自己的京東,然後用投資者的錢去換市場。通常是以股份來換取投資,並會和投資者簽對賭協議,因為中國比較流行這一套的。
成熟階段
當這些平台已成為寡頭的時候,他們有上千億的現金儲備,那麼便會到處尋找機會擴張,例如vertical或horizontal expansion,可以做不同的業務,或深耕行業鏈條,壟斷市場。他們有那麼多的現金,是因為他們在中國崛起之初已經有投資者支持,然後有龐大的市場,從而賺取豐富的收益。這是香港商家沒有可能比較的。現時,這些內地平台的GMV都是萬億規模,而不是香港幾億、數十億的小規模的。
內地平台用公關操縱言論的方式
內地平台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生存,有很多套路可以讓比較天真的市民支持自己。
「講一啲唔講一啲」
2025年的時候,阿里巴巴聯同中大宋崢教授推出一份研究報告,聲稱「北上消費不影響本地消費」。但其實有大量的消費是在線上發生的,但他們卻絲毫沒有提及,避而不談,有「洗白之嫌」。
討論區打手
包括京東和拼多多在內,內地平台會聘請專業網絡打手,在討論區,如LIHKG、facebook群組等,開帖文挑撥消費者和本地商家的關係,從而讓消費者投懷送抱。另外,他們亦經常攻擊本地商家,如果說誰在出賣香港,我相信如果這些網絡打手有良心的,應該拒絕接案。
假網紅、微網紅宣傳
拼多多喜歡用一些假網紅帳戶投放廣告,從而去令人覺得有很多網紅在支持拼多多,其實這些「網紅」都是拼多多管理的帳戶,並不是真實網紅。在facebook或instagram比較多拼多多的假網紅。
為什麼2025年零售特別差?
其實拼多多是在2025年才開始大規模宣傳及進入香港市場,京東亦一樣。因此內地平台們為了贏下香港市場,又運用「以本傷人」的方式,補貼消費,直接影響香港中小企的利益,包括但不限於零售,事實上,有很多行業都受到波及,因為內地平台不喜歡聘用太多香港人,或付出溢價去讓香港人操作本地市場的擴張。
自保方法
那麼,香港商家如何自保? 如何應對?
一, 差異化
香港還有很多市民是支持香港商家的,因此,香港商戶可以提升服務質素和態度,去讓這一群消費者成為自己忠實的客戶,建立社群效應,大家成為好友,彼此尊重。
二, 加入本地購物平台,反擊內地平台
雖然HKTVmall引入內地商家令到大量商家不滿,但其實坊間還有其他選擇,例如Localseller,Localseller的技術和使用體驗十分先進,另外,平台亦只容許香港商家才能上架,並不會引入外地競爭,而且佣金低很多,數期快整整1個半月,功能亦更豐富,值得香港商家長期合作。
總結
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了解電子商務,謝謝。